棉凫(学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英文名:Cotton Pygmy Goose)是鸭科棉凫属的鸟类。是鸭科中体长最瘦小的水鸭,羽毛主要呈白色。头圆,脚短,鸭喙很像鹅的喙,短而底部较深。雄性棉凫繁殖时毛色泛黑绿色光泽,头部、颈部及下身主要呈白色,飞行时,雄鸟双翼呈绿色并有白带,雌鸟羽色较淡。在非繁殖期间,雄鸟的羽毛与雌性的相似。一般生活在河川,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在树洞中筑巢。主要吃种子及蔬菜,尤其是睡莲科植物,也吃昆虫、甲壳类等。
|
|
棉凫可算是世界上最细小的水鸟,只重160克及长26厘米。它们的羽毛主要呈白色。鸟喙短而像鹅的喙,底部较深。
雄性棉凫繁殖时毛色有黑绿色光泽,头部、颈部及下身主要呈白色,有明显的黑色颈圈及白色的覆尾羽。头圆及脚短。飞行时,雄鸟双翼呈绿色及有白带,在大群树鸭中亦易于确认。雌鸟较淡色,没有黑色颈圈,只有窄小的白色覆尾羽。在非繁殖期间,雄鸟的羽毛与雌性的相似。
棉凫一般都不会迁徙,但在潮湿的季节会分散开来。生活在中国的棉凫则会向南方迁徙。它们在树穴中筑巢,每次产8-15颗蛋。棉凫在亚洲很是普遍,但在澳大利亚的数量则似乎在逐步下降。棉凫一般生活在湖泊、雨水沟等。由于棉凫较为温驯,所以很多时都会生活在人类附近。
棉凫雄鸟前额白色,额及头顶黑褐色,头的余部和颈白色,颈基部有一宽的黑色而闪绿色光泽的颈环。肩、腰以及翅上覆羽黑褐色,具金属绿色闪光,大覆羽绿色金属闪光尤为显著;初级飞羽黑褐色,各羽中部白色,形成大的白色翼斑,次级飞羽黑褐色,具绿色光泽和白色端斑;三级飞羽黑褐色,略具紫蓝色光泽;尾上覆羽及两胁白色.有黑色虫蠹状细斑,尾羽暗褐色,有不显著的绿色金属光泽,羽缘浅棕色,腋羽及翼下覆羽黑褐色;尾下覆羽白色而具褐色端斑,其余下体白色。
雌鸟额和头顶暗褐色,额部杂有白色,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色,后颈浅褐色,两颊及前额污白色,具不明显的黑色细纹;背、肩以及两翅覆羽和飞羽褐色,具不明显的绿色金属光泽,大覆羽和初级飞羽具白色端斑,但较窄狭,次级飞羽白端较宽,腰和尾暗褐色,尾上覆羽褐色而具棕白色细斑;喉白色,下颈两侧及胸污白色,有黑褐色细斑。腹及尾下覆羽白色,两胁白色而具褐纹。
虹膜雄鸟浅朱红色,雌鸟红棕色,嘴峰雄鸟黑棕色,雌鸟褐色;跗跖雄鸟黑色。蹼黄色,雌鸭跗跖两侧及后缘青黄色。
棉凫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嫩芽、嫩叶、根等为食,也吃水生昆虫、蠕虫、蜗牛、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小鱼等。觅食活动在白天,常在水面和岸边浅水处觅食,很少潜水捕食。
繁殖期为5-8月。繁殖前常成小群活动,繁殖期则成对。营巢于距水域不远的树洞里,也见营巢于房前樟树洞和池边柳树洞中,甚至在废弃的烟囱内营巢。每窝产卵8-14枚,颜色为白色,大小为38-47×29-36毫米,平均75×33毫米,重27克。雌鸟孵卵,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15-16天。一年繁殖一窝至2窝。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0)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