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绿啄木鸟(学名:Picus canus,英文名:Grey-headed Woodpecker)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又名山啄木、火老鸦、绿奔得儿木、香奔得儿木、黄啄木、绿啄木、黑枕绿啄木鸟。全长27cm。雄鸟上体背部绿色,额部和顶部红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纹,下体灰绿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顶和额部非红色。栖息于山林间,性胆怯。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在中国为东部各地区及西南、华中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
|
|
中等体型(27厘米)的绿色啄木鸟。识别特征为下体全灰,颊及喉亦灰。脚具4趾,外前趾较外后趾长。
雄鸟:前顶冠猩红,眼先及狭窄颊纹黑色。枕及尾黑色。
雌鸟:顶冠灰色而无红斑。嘴相对短而钝。诸多亚种大小及色彩各异。雌性sobrinus头顶及枕黑色。雌性tancolo及kogo顶后及枕部具黑色条纹。
雄性幼鸟:嘴基灰褐色,额红色,呈近圆形斑并具橙黄色羽缘。头顶暗灰绿色具淡黑色羽轴点斑,头侧至后颈暗灰色,两胁、下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并杂以淡黑色斑点和横斑。其余同成鸟。
虹膜-红褐;嘴-近灰;脚-蓝灰。
叫声:似绿啄木鸟的朗声大叫但声较轻细,尾音稍缓。告警叫声为焦虑不安的重复kya声。常有响亮快速、,持续至少1秒的錾木声。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印度、中国大陆及台湾、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并不常见,但广泛分布于各类林地甚或城市园林。中国记有10个亚种:biedermanni于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jessoensis于东北;zimmermanni于华北东部;guerini遍及北方其他地区;sobrinus于东南部;hainanus于海南岛;tancolo于台湾;sordidor于西藏东南部及西南;hessei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南部;kogo于西藏东部及青海。
中国为东部各地区及西南、华中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
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也出现于次生林和林缘地带,很少到原始针叶林中。秋冬季常出现于路旁、农田地边疏林,也常到村庄附近小林内活动。主要以蚂蚁、小蠹虫、天牛幼虫、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觅食时常由树干基部螺旋上攀,当到达树权时又飞到另一棵树的基部再往上搜寻,能把树皮下或蛀食到树干木质部里的害虫用长舌粘钩出来。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如山葡萄、红松子、黄波萝球果和草子。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飞行迅速,成波浪式前进。常在树干的中下部取食,也常在地面取食,尤其是地上倒木和蚁琢上活动较多。平时很少鸣叫,叫声单纯,仅发出单音节,“ga-ga-”声。但繁殖期间鸣叫却甚频繁而洪亮,声调亦较长而多变,其声似“gao-gao-gao-”。
繁殖期4-6月。
4月初即见成对活动,鸣声增多,彼此相互追逐,并发出“嘎嘎”的鸣叫声。营巢于树洞中,巢洞由雌雄亲鸟共同啄凿完成,每年都新啄巢洞,一般不利用旧巢。巢洞多选择在混交林、阔叶林、次生林或林缘的水曲柳、山杨、稠李、柞树、榆树等木材腐朽的阔叶树上。巢洞距地高2.7-11m,洞口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6cm,洞内径13-15cm,洞深27-42cm。巢内无任何内垫物。
1年繁殖1窝,5月初即有开始产卵的。每窝产卵8-11枚,多为9-10枚。卵乳白色,光滑无斑,为卵圆形,大小为28.5-30.7mm ×21-22.9mm,平均29.5mm×21.6mm,重6.5g。卵产齐后才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2-13天。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初期暖雏时间较多,喂雏次数较少,且多进人巢内喂雏。后期不暖雏,喂雏次数增多,且都站在洞口将头伸入洞内喂雏。经过23-24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和离巢。
(11种)
1. Picus canus canus分布于欧洲东部到西伯利亚西部。
2. Picus canus jessoensis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到库页岛和日本(北海道),南到中国东北和韩国。
3. Picus canus sanguiniceps分布于巴基斯坦东北部,印度中部和尼泊尔西端。
4. Picus canus hessei分布于尼泊尔东部至缅甸,中国云南,泰国和越南。
5. Picus canus guerini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北部,南到中国四川。
6. Picus canus kogo分布于中国中部,从东部到山西,青海南部到四川。
7.Picus canus sordidior分布于缅甸,中国西藏、四川和云南。
8. Picus canus sobrinus分布于越南东北和中国东南部(广西和福建)。
9.Picus canus tancolo分布于中国台湾和海南。
10. Picus canus robinsoni分布于马来西亚半岛的中部山脉(古农大汉和金马伦高原)。
11.Picus canus dedemi分布于苏门答腊高地。